2015/1/8

巨量資料與供應鏈管理

因為物聯網等科技的發展,未來幾乎所有的物件都可以將現況的資訊即時上傳到雲端,例如:運送的卡車目前的位置、倉庫庫存的即時資訊、生產機台目前的狀態與產出...所以未來整體供應鏈上的資訊將會是愈來愈即時,但是也愈來愈巨量。

因此過去以批次化進行規劃、決策的模式將不會再繼續,而且會慢慢被淘汰;我相信取而代之的將是一種適應化 (adaptive) 的模式,也就是根據巨量資料分析的結果並參考使用者預先設計的邏輯調適供應鏈運作,以達到滿足客戶需求的目的。未來使用者的主要工作將會是調整適應邏輯讓整體運作效率最高,而非像現在一樣是根據規劃結果進行判斷、決策,然後再執行。

不過困難的是,這樣的分析與適應可能需要跨企業才能發揮最大的綜效。因此水平分工的產業型態比較起垂直整合完整的大型企業來看,後者在於整體供應鏈適應調整的機制與速度可能會比前者較有優勢。前者可能因為商業競爭考量,不願意分享部分資訊,因此在分析時會因為缺乏某些資訊造成偏頗,而採取不夠周全的對應方式。

如果要能夠真正統合供應鏈上的資訊,達到以巨量資料分析打造適應化供應鏈,可能需要先將需要統合的資訊標準化,整合供應鏈的所有成員提供相對的資訊,然後將分析結果、適應的邏輯都能夠透明公開提供給這些成員查詢,並且讓所有成員能夠分享到好處。

這可能是一個烏托邦式的想法,但是相信未來應該會有企業或產業會慢慢的往這個方向前進。

沒有留言:

建置智慧企業的挑戰:問題與資料的考量

智慧企業的精髓在於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決策與行動)。因為機器學習、大數據...等等變成顯學之後,很多企業投入資源學習、鼓勵員工學習相關技術,然後要求員工內部提案或是找外部廠商、顧問來討論、聽取案例,期望找到智慧企業的銀子彈 (silver bullet),甚至採購一些軟體...